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重庆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河北 广西 福建 四川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笔试辅导 > 考前强化 > 正文
心理学基础知识_2020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自测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9-17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心理学基础知识_2020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自测知识点点.好学通为帮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特别整理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备考资料、重要考前自测知识点、必考重点供考生参考学习,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差异。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人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发生暗适应现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如当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①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   ②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失去视觉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灵敏。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有两种:一种知觉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第二种知觉是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我们看电影、电视时,所看到的其中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许多相似画面的连续呈现。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如坐在运动的车里看路边的建筑物和树木。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如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光点在游动。此外,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①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②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③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④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①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②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问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3)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   ①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是: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形象鲜明;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②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特点是: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易受干扰。   ③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l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1)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在保持的过程中,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①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D.识记的方法。E.时间因素。F.识记者的态度。   ④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A.消退说。B.干扰说。C.压抑(动机)说。D.提取失败说。   (3)回忆与再认: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以上学习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