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重庆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河北 广西 福建 四川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笔试辅导 > 考前强化 > 正文
文化常识_2020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考前自测知识点总结(1)
发布时间:2020-09-17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文化常识_2020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考前自测知识点总结(1).好学通为帮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特别整理了《幼儿综合素质》考试备考资料、重要考前自测知识点、必考重点供考生参考学习,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第四章 文化素养   第一节 文化常识   1.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2.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加冠:又称"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知命:又称"知天命"、"半百",指男子五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4.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现今称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人曰:正月初七,主小孩。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吃元宵、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清明前一、二日,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等。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女子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又叫"鬼节",祭祀鬼神。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庭燎"、放鞭炮等。   5.喜事简称:花烛之喜(结婚)、于归之喜(出嫁)、乔迁之喜(迁居或升官)、弄璋之喜(生男孩)、弄瓦之喜(生女孩)、弥月之喜(孩子满月)   6.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7.三公: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9.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院试:又称"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称"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又称"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连中三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10.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1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3.《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15.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以上学习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