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dtj.htm
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你的位置: 主页 > 小学教师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9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发布时间:2019-09-05 11:21:47   好学通网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2.以下属于内部反馈的是( )。
    A.视听觉获得的反馈信息
    B.教师给予的反馈
    C.看录像得到的反馈
    D.计算机给予的反馈
    3.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
    4.“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5.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6.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7.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8.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9.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10.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11.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 )。
    A.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B.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C.父母性格、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D.家庭教养模式、校风校纪、同辈群体
    13.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成(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14.引导个体的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内驱力
    B.需要
    C.期望
    D.诱因
    15.下列提问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是( )。
    A.武汉市是否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B.请说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假如太阳请假,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D.什么是心理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课堂气氛具有_________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2.能够在新的、甚至是意外情况下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妥善处理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的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4.在西方心理学中,加涅在__________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5.__________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6.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方法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可称之为__________。
    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__________。
    8.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包括有关__________的各种信息和与__________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__________是对知识最好的复习。
    10.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认知策略
    2.功能固着
    3.替代强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2.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3.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4.简述迁移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A
    【解析】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3.A
    【解析】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4.D
    【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
    5.A
    【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6.D
    【解析】根据强迫行为的定义,选D。
    7.B
    【解析】略。
    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的概念。
    9.C
    【解析】略。
    10.B
    【解析】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11.B
    【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感。
    12.A
    【解析】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因此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C
    【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强化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①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②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③根据时间间隔,可分为连续式强化和间隔式强化;④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⑤根据强化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14.D
    【解析】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5.C
    【解析】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二、填空题
    1.差异性
    2.教育机智
    3.性格
    4.《学习的条件》
    5.阿特金森
    6.一般迁移
    7.过度学习
    8.定向、认知
    9.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10.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知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四、简答题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4.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答案要点】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