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重庆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河北 广西 福建 四川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考试介绍 > 证书领取 > 正文
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大纲核心习题集(7)
发布时间:2019-08-30   教师资格

江苏省考试《小学教育学》大纲核心习题集(7)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2.下列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3.在小学教学中,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符合(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理论联系实际

  C.启发性

  D.巩固性

  4.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7.直观教学的具体手段包括( )。

  A.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B.实物直观、挂图直观、言语直观

  C.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挂图直观

  D.模象直观、挂图直观、言语直观

  8.思想品德培养是从学生的( )出发的。

  A.认识

  B.情感

  C.行动

  D.实际

  9.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到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劳动与学习相结合

  B.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C.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10.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1.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1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5.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

  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实现的。

  3.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____、讲授新教材_____、布置课外作业。

  4.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____。

  5.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

  6.智、德、美三育的提出是在1906年王国维的____;五育提出在____。

  7.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____和__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8.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

  9.裴斯泰洛齐是的代表,被称为l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10.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通过____实现人的社会化。

  11.普通教育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____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2.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____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3.教师的______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____的过程。

  15.“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2.简述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意义。

  3.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4.简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2.试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2.B[解析]“不陵节而施意思是教学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能力,应循序渐进。

  3.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它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A[解析]从我国颁布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可以得知,对中小学生的全面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5.D[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6.A[解析]罗斯杰的观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属于非指导教学模式。

  7.A[解析]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物直观(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和教学性参加等形式)、模象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口头和书面言语)。

  8.D[解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和方式。这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9.B[解析]“时教是说教是有时间的。“正业是说有主修的东西,在古代就是指经典。现代课程的设置有主科,有副科,有必修课,有选修课。“退息必有居学是下课以后自修,自己看书。“时教是老师主动,在课内;“退息是学生主动,在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10.D[解析]题干所述是复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与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11.B[解析]赞可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2.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3.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上。

  14.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15.A[解析]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没有自愿性,也就不能体现其优越性。

  二、填空题

  1.全面发展

  2.教学活动

  3.检查复习巩固新教材

  4.抽样观察法应用观察法

  5.继承性

  6.《论教育之宗旨》民国时期

  7.心理社会

  8.卢梭《爱弥尔》

  9.要素教育

  10.人的培养

  11.基础科学知识

  12.能动的

  13.专业素养

  14.系统化

  15.蔡元培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辨证发展过程,那么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策略如下:

  (I)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2.[参考答案]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以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3.[参考答案]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参考答案]

  (1)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他们对新课程实施认识

  不足,对教材适应性较差。

  (2)教师的指导培训有待加强。教学方式的实质性的东西理解不到位,形式简单模仿,教学实效性较差。

  (3)课程资源不足,许多学校由于缺少必备的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教师手头资料少,使诸如探究学习等内容教学不能很好地进行,另外教具也受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不仅少,甚至出现脱节的现象。

  (4)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对教师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张扬教学个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其成长过程。

  5.[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6.[参考答案]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要贯彻德育原则。

  2.[参考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这一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提高,从而推动其进一步努力学习。

  ③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