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重庆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河北 广西 福建 四川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考试介绍 > 证书领取 > 正文
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大纲核心习题集及答案(3)
发布时间:2019-08-30   教师资格

陕西省考试《小学教育学》大纲核心习题集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  )

  A.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B.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C.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

  D.非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

  2.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这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的(  )

  A.道统性

  B.阶级性

  C.刻板性

  D.专制性

  3.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维多里诺

  4.美国学者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28%

  B.33%

  C.38%

  D.53%

  5.学校的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

  A.制度文化

  B.组织文化

  C.物质文化

  D.观念文化

  6.个体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规律。心理的发展总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7.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  )

  A.决定性因素

  B.辅助因素

  C.影响因素

  D.引导性因素

  8.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A.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B.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C.情商和智商为重点

  D.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  )

  A.遗传的相互作用

  B.成熟的相互作用

  C.环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师的相互作用

  11.我国《教师法》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

  A.事务员

  B.工作人员

  C.公务员

  D.专业人员

  12.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课程称为(  )

  A.研究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13.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布鲁姆

  D.泰勒

  14.在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中,中心环节是(  )

  A.运用知识

  B.引发动机

  C.巩固知识

  D.领会知识

  15.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

  A.检查复习

  B.组织教学

  C.布置作业

  D.提问答疑

  16.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  )

  A.测验的长度

  B.测验的信度

  C.测验的难度

  D.测验的效度

  17.有关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都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心理教育

  D.道德教育

  18.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B.导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疏导原则

  19.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一理论特征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

  A.模仿模式

  B.认知模式

  C.体谅模式

  D.行动模式

  20.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对(  )

  A.时间的管理

  B.财产的管理

  C.学生的管理

  D.信息的管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1.近代__________的出现,开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2.20世纪以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是教育的__________。

  2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__________》为标志。

  24.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以多媒体与__________为核心。

  25.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有四种基本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__________成分。

  26.__________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活动。

  28.__________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9.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__________学说基础上的。

  30.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__________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31.教师的__________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2.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__________性。

  33._______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__________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34.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上,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与学生__________结合。

  35.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__________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36.教师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___、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3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__________制和道尔顿制。

  38._________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3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__________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43.简述因材施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44.简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与策略。

  45.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哪些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智力的发展是教学无法直接掌控的,而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评析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B4.B5.C

  6.C7.A8.A9.B10.C

  11.D12.C13.D14.D15.B

  16.D17.A18.D19.C20.C

  二、填空题

  21.学校系统22.民主化

  23.普通教育学24.网络技术

  25.理想26.遗传素质

  27.社会实践28.身体状态

  29.全面发展30.智力

  31.人格特征32.操作

  33.教学34.能动性

  35.实物36.教学大纲

  37.分组教学38.德育目标

  39.道德要求40.自我教育

  三、简答题

  41.(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2.(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43.(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其基本要求有二: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教学;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4.(1)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45.(1)作业内容要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论述题

  46.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违背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